《一个人的村庄》
热榜来源
门户领域情况:
2020-09-29,豆瓣图书,TOP250_P10 类,豆瓣图书推荐2020年第3季度 排名第 230 名
2020-05-20,豆瓣图书,TOP250_P10 类,豆瓣图书推荐2020年第2季度 排名第 230 名
销售领域情况:
2015-08-28,当当销售排行,文学 类,2015年2月 排名第 39 名
简介与推荐
【内容简介】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 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刘亮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望着精神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有着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的和谐相依,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剥夺的合理性,都是一个奇观,都有一部纷繁且无法穷究的心灵史,都保持着卓然独立的个性,因而也不能为外部世界的他者轻易改变。因为“其实这些活物,都是从人的灵魂里跑出来的。它们没有走远,永远和人呆在一起,让人从这些动物身上看清自己”《人畜共居的村庄》,所以“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刘亮程《剩下的事情》)。刘亮程在描写了“狗这一辈子”、“逃跑的马”、“鸟叫”、“两窝蚂蚁”,也写了“一条土路”、“树会记住许多事”、“大树根”和“一截土墙”,因为它们和黄沙梁的村民共同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媒体推荐】 文/《?望》新闻周刊 记者 程青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沙湾县,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多年农机管理员,他自称是“老农民”。而他以《一个人的村庄》一书成名时,却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当代最经典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字朴实、沉静、大气,描摹生活直抵核心。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30岁时离开家乡沙湾县去乌鲁木齐打工期间写成的一部散文集,他这样说:“假如我不离开这个村庄也许不会有这样一部书,这算是对一个村庄的回望。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获得了一次又一次对生活的回望,我们重新回顾生活的时候它才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这本书深受好评正是它通过回望获得的那种仿佛再来人间的感觉。刘亮程在回顾写作过程时说:“我们一次性经历的生活是不会有太多感觉的,容易被日复一日的匆忙消磨掉。而当你回望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不一样了,村庄也不一样了。有些事你仿佛未曾经历,你回过头来又看见了它,生活在那里死灰复燃。” 《一个人的村庄》带着怀旧的情调和再度经历人生的情感,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呈现给了读者,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散文。 《一个人的村庄》之后刘亮程又写了几本书,他由写散文转向了写小说。2009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虚土》,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凿空》。《虚土》是《一个人的村庄》的延续, 《凿空》则完全离开村庄,笔触伸到了更为辽阔的新疆大地,它反映了一个被现代工业开发所包围的古老的阿布丹村的命运。这部小说被《亚洲周刊》评为年度亚洲十大小说,其评语是“这部小说罕见地呈现了中国式孤独”。在写作两部小说的间隙,他创作了《在新疆》这部散文集,也是因这部散文集他获得了本届鲁迅文学奖。 菜籽沟—一个真实存在的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是上世纪末出版的,出版后即风靡全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书中塑造的那个黄沙梁村成为了文化意义上的村落,被读者解读为人类灵魂的家园。许多读者拿着这本书到新疆去寻找那个叫黄沙梁的地方,但是他们找到的只是一个确有其名的普普通通的村庄。正如刘亮程自己所说:“乡村只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怀,它是由我们的《诗经》、唐宋诗词以及山水国画塑造的世外桃源。现在的中国大地上只有农村,没有乡村。乡村是诗意的文化的,农村是现实的粗粝的,许多人怀揣乡村梦想,但他们到达的只是一个生产粮食和蔬菜的乡下。”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里顽固地展现了一个曾经的乡村世界,在那里保留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的种种和谐。刘亮程相信万物有灵,所以在他的村庄里人是最普通的生命形式,所有草木、牲畜、尘土皆有生命和灵性,他笔下的乡村世界灵光闪闪。刘亮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已经远去的文字中的永恒乡村世界,他挽留 住了大块大块的乡村时间,让读者能看见他为我们保存的那个孤本乡村的遗像。 而如今,这个纸上的乡村世界终于有机会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真实地复原—2013年冬天,刘亮程在一次采风中意外地发现了木垒县菜籽沟村。他第一次来时发现这里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给他印象最深的风景是漫山遍野的麦田,麦子从山脚长到山顶,直长到天边。那种接天连地的美景令他震撼。 另一种景象同样令他震撼—村里有许多老房子空着,打听才知道这个村庄原来有400多户人家,其中100多户搬进了城里,剩下许多老院子有些被廉价卖 掉,仅仅是让人家拆些木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新疆,旧村庄几乎消失殆尽,但在菜籽沟还完好地保留着一个没有被改造的旧村庄。这是一个纯汉族的村落,这个村庄的建筑从清代、民国延续到上个世纪末,其建筑形式多为廊房建筑,从最早的干打垒土墙,到土块墙,再到砖基土坯房,相当于一个活态的西域汉民族生活居住文化博物馆。而且这个村子保留了汉民族在新疆生活居住的传统,因为村庄多为山坡地,机耕不便,到现在还保留着马牛拉犁的传统耕作方式,在刘亮程看来这非常难得,他立刻看出了这个村子非同凡响的文化价值。 刘亮程说:“我看到这个村庄的时候非常惊奇,这里保留了那么多那么完整的记忆中的旧生活,仿佛就是在大地上再现。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救性地收购那些即将被拆掉的空院子和老房子。我们与木垒县沟通,把菜籽沟作为旧村落进行保护。” 作家的倡议得到了县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按照村里人的说法,刘亮程要是不来,两年后这里就该拆完了。因为许多家庭孩子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种不动地,也跟着儿女进城了,这些老院子就被廉价卖掉。刘亮程无意而及时的进入,挽救了这个村庄。 保护、归还与重建 在离乌鲁木齐市大约300公里的木垒县菜籽沟村,我见到了刘亮程。他正忙着指挥工人改建木垒书院,他认真的劲头似乎在进行另一件创作。 刘亮程对菜籽沟这个村子有自己的思路。他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收购了几十个空置的农家院出售给艺术家,给他们做工作室,既保存了这个村庄的原有风貌,又给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活力。他和艺术家们与村委会签署了七十年的经营权,一些搬到城里的村民又回到村里,开农家乐,为艺术家服务。本文来源:?望观察网 刘亮程对这个村庄的经营思路是先保护,让这些历经百年好容易保留下来的老院子老宅子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他经常和当地领导说:“这个村庄交到我的手上就安全了,我可能没有能力使这个村庄有多大变化,但我有能力让这个村庄不变化。” 刘亮程说他和艺术家们到这个村庄来想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认领乡土。他这样说,我们一般认为中国乡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建设其链条已经断了,来到村子里,发现中国的乡村文化体系依然在管理着村庄,依然完好地保留在村庄里,真让我们充满了惊奇与惊喜。中国的乡村文化确实处在一个衰败的边缘,作为我个人,我从内心里说需要一个乡村,需要那些我的祖先们建立的乡村文化精神,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乡村,曾经安顿过我们的祖先的精神和身体,它依然能安顿我的心 灵,所以我觉得认领乡土是我们的一种内心需求。 回到村庄的刘亮程想做的第二件事是归还。他说,解放以来我们通过一场一场的运动以及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建设把乡村许多文化和传统毁坏了,我们有义务 把那些被我们取缔和毁坏的乡村文化归还给乡村。我们到村里时了解到这个村庄以前有许多庙宇,有土地庙,有佛寺,有道观,土地庙的旧址还在,当时我们就和村民们商量恢复村子里在文革期间被毁掉的土地庙,问村民们支持不支持,他们说非常支持。刘亮程说:“这些可以安顿村民的文化宗教场所,我们需要归还给村民。现在村民和乡政府之间经常矛盾不断,以前村民有事情不会直接去乡政府找领导,而且一般的事情就在庙宇、宗祠这些场所解决了。”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屏障,中国的乡土文化体系中就有解决这些日常琐事和摩擦的能力。 刘亮程和艺术家们来到这个村庄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重建。刘亮程说艺术家们是带着乡 村情怀进入村庄的,他们将以自己的作品和人格去影响这个村庄,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比如发展生态农业,垃圾分类,种植果树和花木美化环境……几十位各门类的艺术家在菜籽沟落户,将会给这里带来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全新的变化。 刘亮程到达菜籽沟后给这里起了一个新的名 字,叫“菜籽沟艺术家村落”。他自己任命为艺术家村落村长,菜籽沟村支书任艺术家村落的副村长,归他管。按照刘亮程的提议,艺术家也要参与到村庄事务当中,去任村委会的副主任。他们以交叉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乡村的建设。今年年初以来,村民因为艺术家进来而回流就业获得的收入就有上百万元。艺术家们还从外面 引进各种新式的农业种植,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刘亮程工作室收购了村中一个占地70亩的大果园里的一所旧学校,建立了木垒书 院,在此已经做了一些作家培养和学术交流。刘亮程绽露出笑容说:“这是新疆第一个建在村里的国学书院。”他又说,“到菜籽沟落户还有一重意义,就是把作家 还给了村庄,还给了土地。”
【作者简介】 刘亮程,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1962年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与他所生存过的乡村有关,对人类所生活的一种土地和状态进行了深刻叙述。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风中的院门》《驴车上的龟兹》,长篇小说《虚土》《凿空》等。
刘亮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望着精神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有着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的和谐相依,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剥夺的合理性,都是一个奇观,都有一部纷繁且无法穷究的心灵史,都保持着卓然独立的个性,因而也不能为外部世界的他者轻易改变。因为“其实这些活物,都是从人的灵魂里跑出来的。它们没有走远,永远和人呆在一起,让人从这些动物身上看清自己”《人畜共居的村庄》,所以“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刘亮程《剩下的事情》)。刘亮程在描写了“狗这一辈子”、“逃跑的马”、“鸟叫”、“两窝蚂蚁”,也写了“一条土路”、“树会记住许多事”、“大树根”和“一截土墙”,因为它们和黄沙梁的村民共同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媒体推荐】 文/《?望》新闻周刊 记者 程青 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沙湾县,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多年农机管理员,他自称是“老农民”。而他以《一个人的村庄》一书成名时,却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当代最经典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字朴实、沉静、大气,描摹生活直抵核心。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30岁时离开家乡沙湾县去乌鲁木齐打工期间写成的一部散文集,他这样说:“假如我不离开这个村庄也许不会有这样一部书,这算是对一个村庄的回望。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获得了一次又一次对生活的回望,我们重新回顾生活的时候它才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这本书深受好评正是它通过回望获得的那种仿佛再来人间的感觉。刘亮程在回顾写作过程时说:“我们一次性经历的生活是不会有太多感觉的,容易被日复一日的匆忙消磨掉。而当你回望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不一样了,村庄也不一样了。有些事你仿佛未曾经历,你回过头来又看见了它,生活在那里死灰复燃。” 《一个人的村庄》带着怀旧的情调和再度经历人生的情感,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呈现给了读者,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散文。 《一个人的村庄》之后刘亮程又写了几本书,他由写散文转向了写小说。2009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虚土》,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凿空》。《虚土》是《一个人的村庄》的延续, 《凿空》则完全离开村庄,笔触伸到了更为辽阔的新疆大地,它反映了一个被现代工业开发所包围的古老的阿布丹村的命运。这部小说被《亚洲周刊》评为年度亚洲十大小说,其评语是“这部小说罕见地呈现了中国式孤独”。在写作两部小说的间隙,他创作了《在新疆》这部散文集,也是因这部散文集他获得了本届鲁迅文学奖。 菜籽沟—一个真实存在的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是上世纪末出版的,出版后即风靡全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书中塑造的那个黄沙梁村成为了文化意义上的村落,被读者解读为人类灵魂的家园。许多读者拿着这本书到新疆去寻找那个叫黄沙梁的地方,但是他们找到的只是一个确有其名的普普通通的村庄。正如刘亮程自己所说:“乡村只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怀,它是由我们的《诗经》、唐宋诗词以及山水国画塑造的世外桃源。现在的中国大地上只有农村,没有乡村。乡村是诗意的文化的,农村是现实的粗粝的,许多人怀揣乡村梦想,但他们到达的只是一个生产粮食和蔬菜的乡下。”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里顽固地展现了一个曾经的乡村世界,在那里保留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的种种和谐。刘亮程相信万物有灵,所以在他的村庄里人是最普通的生命形式,所有草木、牲畜、尘土皆有生命和灵性,他笔下的乡村世界灵光闪闪。刘亮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已经远去的文字中的永恒乡村世界,他挽留 住了大块大块的乡村时间,让读者能看见他为我们保存的那个孤本乡村的遗像。 而如今,这个纸上的乡村世界终于有机会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真实地复原—2013年冬天,刘亮程在一次采风中意外地发现了木垒县菜籽沟村。他第一次来时发现这里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给他印象最深的风景是漫山遍野的麦田,麦子从山脚长到山顶,直长到天边。那种接天连地的美景令他震撼。 另一种景象同样令他震撼—村里有许多老房子空着,打听才知道这个村庄原来有400多户人家,其中100多户搬进了城里,剩下许多老院子有些被廉价卖 掉,仅仅是让人家拆些木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新疆,旧村庄几乎消失殆尽,但在菜籽沟还完好地保留着一个没有被改造的旧村庄。这是一个纯汉族的村落,这个村庄的建筑从清代、民国延续到上个世纪末,其建筑形式多为廊房建筑,从最早的干打垒土墙,到土块墙,再到砖基土坯房,相当于一个活态的西域汉民族生活居住文化博物馆。而且这个村子保留了汉民族在新疆生活居住的传统,因为村庄多为山坡地,机耕不便,到现在还保留着马牛拉犁的传统耕作方式,在刘亮程看来这非常难得,他立刻看出了这个村子非同凡响的文化价值。 刘亮程说:“我看到这个村庄的时候非常惊奇,这里保留了那么多那么完整的记忆中的旧生活,仿佛就是在大地上再现。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救性地收购那些即将被拆掉的空院子和老房子。我们与木垒县沟通,把菜籽沟作为旧村落进行保护。” 作家的倡议得到了县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按照村里人的说法,刘亮程要是不来,两年后这里就该拆完了。因为许多家庭孩子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种不动地,也跟着儿女进城了,这些老院子就被廉价卖掉。刘亮程无意而及时的进入,挽救了这个村庄。 保护、归还与重建 在离乌鲁木齐市大约300公里的木垒县菜籽沟村,我见到了刘亮程。他正忙着指挥工人改建木垒书院,他认真的劲头似乎在进行另一件创作。 刘亮程对菜籽沟这个村子有自己的思路。他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收购了几十个空置的农家院出售给艺术家,给他们做工作室,既保存了这个村庄的原有风貌,又给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活力。他和艺术家们与村委会签署了七十年的经营权,一些搬到城里的村民又回到村里,开农家乐,为艺术家服务。本文来源:?望观察网 刘亮程对这个村庄的经营思路是先保护,让这些历经百年好容易保留下来的老院子老宅子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他经常和当地领导说:“这个村庄交到我的手上就安全了,我可能没有能力使这个村庄有多大变化,但我有能力让这个村庄不变化。” 刘亮程说他和艺术家们到这个村庄来想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认领乡土。他这样说,我们一般认为中国乡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建设其链条已经断了,来到村子里,发现中国的乡村文化体系依然在管理着村庄,依然完好地保留在村庄里,真让我们充满了惊奇与惊喜。中国的乡村文化确实处在一个衰败的边缘,作为我个人,我从内心里说需要一个乡村,需要那些我的祖先们建立的乡村文化精神,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乡村,曾经安顿过我们的祖先的精神和身体,它依然能安顿我的心 灵,所以我觉得认领乡土是我们的一种内心需求。 回到村庄的刘亮程想做的第二件事是归还。他说,解放以来我们通过一场一场的运动以及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建设把乡村许多文化和传统毁坏了,我们有义务 把那些被我们取缔和毁坏的乡村文化归还给乡村。我们到村里时了解到这个村庄以前有许多庙宇,有土地庙,有佛寺,有道观,土地庙的旧址还在,当时我们就和村民们商量恢复村子里在文革期间被毁掉的土地庙,问村民们支持不支持,他们说非常支持。刘亮程说:“这些可以安顿村民的文化宗教场所,我们需要归还给村民。现在村民和乡政府之间经常矛盾不断,以前村民有事情不会直接去乡政府找领导,而且一般的事情就在庙宇、宗祠这些场所解决了。”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屏障,中国的乡土文化体系中就有解决这些日常琐事和摩擦的能力。 刘亮程和艺术家们来到这个村庄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重建。刘亮程说艺术家们是带着乡 村情怀进入村庄的,他们将以自己的作品和人格去影响这个村庄,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比如发展生态农业,垃圾分类,种植果树和花木美化环境……几十位各门类的艺术家在菜籽沟落户,将会给这里带来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全新的变化。 刘亮程到达菜籽沟后给这里起了一个新的名 字,叫“菜籽沟艺术家村落”。他自己任命为艺术家村落村长,菜籽沟村支书任艺术家村落的副村长,归他管。按照刘亮程的提议,艺术家也要参与到村庄事务当中,去任村委会的副主任。他们以交叉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乡村的建设。今年年初以来,村民因为艺术家进来而回流就业获得的收入就有上百万元。艺术家们还从外面 引进各种新式的农业种植,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刘亮程工作室收购了村中一个占地70亩的大果园里的一所旧学校,建立了木垒书 院,在此已经做了一些作家培养和学术交流。刘亮程绽露出笑容说:“这是新疆第一个建在村里的国学书院。”他又说,“到菜籽沟落户还有一重意义,就是把作家 还给了村庄,还给了土地。”
【作者简介】 刘亮程,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1962年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与他所生存过的乡村有关,对人类所生活的一种土地和状态进行了深刻叙述。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风中的院门》《驴车上的龟兹》,长篇小说《虚土》《凿空》等。
更多……
- 热书快递(最新上榜图书)
- 热书自选(最有个性榜单)
- 推荐专题(精选热门图书)
- 热书搜索(我有我的目标)
- 最新评论(TA们都在说..)
- 主题领域(领域分类浏览)
- 马列毛邓[1169]
- 哲学、宗教[6353]
- 社会科学总论[3524]
- 政治、法律[7827]
- 军事[466]
- 军事理论[24]
- 世界军事[71]
- 中国军事[113]
- 亚洲各国军事[13]
- 欧洲各国军事[18]
- 美洲各国军事[14]
-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130]
- 军事技术[81]
-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2]
- 经济[9884]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3974]
- 语言、文字[10111]
- 文学[31818]
- 艺术[7975]
- 历史、地理[6553]
- 自然科学总论[546]
- 自科理论与方法论[271]
- 科现状及发展[37]
- 自科机构、团体、会议[2]
- 自科研究方法[12]
- 自科教育与普及[102]
- 自科丛书、文集、报刊[11]
- 自科参考工具书[3]
- 自科科学调查、考察[13]
-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15]
- 系统科学[80]
- 数理科学和化学[6677]
- 天文学、地球科学[898]
- 生物科学[2532]
- 医药、卫生[6569]
- 农业科学[1519]
- 工业技术[21136]
- 交通运输[911]
- 航空、航天[304]
-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19]
- 航空[224]
- 航天(宇宙航行)[60]
- 航空、航天医学[1]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771]
- 综合性图书[331]
- 丛书[104]
- 辞典[16]
-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104]
- 年鉴、年刊[2]
-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12]
-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93]
- 热书分布(我有我的选择)
- 图书导读
- 开放利用
- 使用说明
-
. 点击封面或书名,看图书详情、评论留言、热榜来源、简介与推荐等信息。
. 若该书本馆有纸本,点击“××馆藏”查看该馆馆藏情况。
. 在“图书详情”页面,点击“热榜来源”下的日期,能直接访问来源网站的图书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