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热榜来源
门户领域情况:
2017-09-03,百道网,新知 类,百道网2017年06月:新知 排名第 2 名
简介与推荐
【内容简介】机器与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在战争中锻造出来的控制论一度成为了前所未有的能够预测并预见未来智能自动机的工具。与此同时,两股对立的力量共同塑造了未来的控制论愿景。一方是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希望:暴力行为减少,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游...戏更加娱乐化,政治更加自由化,战争不再那么血腥。“思考的机器”会带来进步,这深深地嵌入在那些现代主义者的信仰之中。
但反对势力同样塑造了迫在眉睫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控制论假想:它充满了一种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恐慌——机器人会使工人陷入失业,机器会伤害人类,核心系统会崩塌,大量的监控和隐私泄露,机械化逆行。乐观主义对抗悲观主义,解放对抗压迫,乌托邦对抗反乌托邦。
本书探讨了将控制交于机器,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的含意。机器能把人类从肮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能把人类从令人抓狂的交通拥堵中解脱出来,并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游戏更加社会化、互联化,但同时更加安全和放心吗?或者,现代社会正不知不觉走入一个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险的勇敢新世界?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建立网络化的经济,表面上这种经济直接伸进了我们的口袋和手提包中,但它随时可以戛然而止,甚至有可能在关键枢纽上崩塌?通过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委托给这些前所未有的、互联化的智能的机器,我们发达的社会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作者简介】托马斯·瑞德,伦敦国王学院军事研究系教授,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因其对战争中的信息技术历史和风险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赛博安全与冲突、新技术与不规则冲突、战争与媒体等;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赛博战领域的开创者”;所著《机器崛起》除本书中文版外,已被翻译为英文、德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
【好评推荐】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再次崛起,我们不时会听到“机器代替人”“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等偏激言论。历史上每一种新科技的出现,都曾带给人类希望,也曾令人类惶恐。60年前的自动化如此,今天的人工智能亦如此。本书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雷达、自动化、赛博格、虚拟空间、赛博战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今日之智能科技是如何从《控制论》这本自动化的经典之作走近我们身边的。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的图书,更是一部启发思考未来人与机器关系的书。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然迈入开放、联通、智能的后工业化网络时代。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向读者展示,70年来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时代的科技经历了怎样的曲折。鲜有一本著作能将科技的发展历程描述得如此生动且深刻。
——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看人工智能的三生三世,少有人知道,在给“机器智能”命名的那场启蒙争论中,控制论(Cybernetic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曾并列候选。如果控制论胜出,今天的技术和商业话语体系将完全不同。即使这样,“赛博”(cyber)还是在数字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暗含控制论精髓的强化学习甚至比当时胜出的符号和逻辑主义还要火爆。本书细致还原了机器智能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始于战争,归于战争,期间“控制和反馈”延展到了从数字空间到原子世界的每一个决策中。要补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必读这本书。
——吴甘沙,驭势科技CEO
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世界观是由科学家主导的。维纳无疑是引领自动化领域与人工智能方法论的一代宗师,在《控制论》发表70年之际,回溯控制论思想对计算机技术、战争指挥与控制理论的影响,意义尤其重大。在人、机器与精神三者的关系层面,《机器崛起》一书进行了追问。人控制机器—机器控制人—精神控制机器,是否能形成zui终的逻辑闭环,还有待科学界与思想界的继续探索。期待中国在21世纪也能出现维纳这样不朽的思想者。
——杨静,新智元创始人
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了战争机器、计算机网络、社会媒体、无所不在的监视器和虚拟现实。50年来,相同的人和同样的思想穿梭在由“cyber”这一词根联合起来的新发明中,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和控制论(cybernetics)。阅读这段惊人的历史,你会顿悟并发出惊叹:“啊!原来是这样!”
——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人、《技术想要什么》和《必然》的作者
《机器崛起》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控制论历史,也是由类似于维纳的梦想家们谱写的历史。是维纳,首先设想了能够复制人类思维能力之机器的潜力和危险。
——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的作者
《机器崛起》不仅是一段有着深刻见解的控制论历史,同时也是一段与20世纪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同行的迷人旅程,这些思想家们,包括科技巨头、古怪的数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和反主流文化大使,塑造了我们理解机器和我们自身的方式。
——彼得·沃伦·辛格,美国现代战争专家
有时重要的事情总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至少这是我自《机器崛起》一书中获得的领悟。托马斯·瑞德的这本书巧妙融合了作家之艺术性、历史学家之严谨性以及哲学家之敏感性。《机器崛起》揭露了“赛博事物”如何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生活之方方面面产生真正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一场思维盛宴。
——迈克尔·海登,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原负责人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将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罗伯特·李,前美国空军赛博战作战人员
托马斯·瑞德引人入胜地为我们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控制论这一关于机器的理论是如何在半个世纪后开始煽动无政府主义和战争的。现在,感谢他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有史以来我们阅读到了有关“月光谜案”(国家之间首次大型网络攻击)的真实情况。本书为历史学家和记者们设定了一种新的叙事标准。
——大卫·欧蒙德爵士,英国政府前安全和情报协调专员、“月光谜案”袭击发生时恰任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局主任
《机器崛起》一书极富原创性,行文引人入胜且话题深刻热门。这本书是关于我们对机器人和计算机的希望及恐惧之情的重现。托马斯·瑞德以一种出人意料但又平易近人的方式巧妙地将技术创新、社会变革及大众文化编织在了一起。
——戈登·柯雷拉,英国广播公司(BBC)安全事务记者、《拦截》的作者
技术既明确又超出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它会变形并脱离我们的控制。托马斯·瑞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技术神话交织塑造的迷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与机器的关系以及通过机器维持的关系,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也造就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在机器时代人类的恐惧和梦幻境地中,很难找到一本更好的书来作为我们的向导。
——汤姆·查特菲尔德,《活出这本书》的作者
本书观点独特新颖,包含了才华横溢的思考者与才华平平的思考者(他们通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也偶尔能正确地预知未来)如何看待机器与人类日渐紧密的融合……叙述精湛。
——《柯克斯书评》
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扇自动玻璃门般优雅地打开……一本有思想、给人以启迪的书……一部糅合了历史学、媒介分析学、政治学、军事工程学以及语源学的著作……在《机器崛起》一书中,瑞德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描述入微而又令人惊叹的控制论科学发展的历史。
——布鲁斯·斯特林,《新科学家》杂志
瑞德的书为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科技发展的交叉路口提供了一段有用的历史和一个良好的机会。
——泽耐普·塔菲克西,《纽约时报》
【书单推荐】1.2017年6月 百道好书榜·新知类
2.凯文·凯利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
3.孙优贤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4.桂卫华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5.“新智囊”2017年6月经管图书价值榜
6.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财经类)
7.《中欧商业评论》杂志2017年8月经管图书榜(28)
8.杨静 新智元创始人
9.郑渝川2017年6月书单
10.吴甘沙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CEO
11.《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书评(2017年06月16日)
但反对势力同样塑造了迫在眉睫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控制论假想:它充满了一种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恐慌——机器人会使工人陷入失业,机器会伤害人类,核心系统会崩塌,大量的监控和隐私泄露,机械化逆行。乐观主义对抗悲观主义,解放对抗压迫,乌托邦对抗反乌托邦。
本书探讨了将控制交于机器,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的含意。机器能把人类从肮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能把人类从令人抓狂的交通拥堵中解脱出来,并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游戏更加社会化、互联化,但同时更加安全和放心吗?或者,现代社会正不知不觉走入一个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险的勇敢新世界?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建立网络化的经济,表面上这种经济直接伸进了我们的口袋和手提包中,但它随时可以戛然而止,甚至有可能在关键枢纽上崩塌?通过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委托给这些前所未有的、互联化的智能的机器,我们发达的社会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作者简介】托马斯·瑞德,伦敦国王学院军事研究系教授,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因其对战争中的信息技术历史和风险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赛博安全与冲突、新技术与不规则冲突、战争与媒体等;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赛博战领域的开创者”;所著《机器崛起》除本书中文版外,已被翻译为英文、德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
【好评推荐】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再次崛起,我们不时会听到“机器代替人”“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等偏激言论。历史上每一种新科技的出现,都曾带给人类希望,也曾令人类惶恐。60年前的自动化如此,今天的人工智能亦如此。本书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雷达、自动化、赛博格、虚拟空间、赛博战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今日之智能科技是如何从《控制论》这本自动化的经典之作走近我们身边的。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的图书,更是一部启发思考未来人与机器关系的书。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然迈入开放、联通、智能的后工业化网络时代。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向读者展示,70年来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时代的科技经历了怎样的曲折。鲜有一本著作能将科技的发展历程描述得如此生动且深刻。
——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看人工智能的三生三世,少有人知道,在给“机器智能”命名的那场启蒙争论中,控制论(Cybernetic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曾并列候选。如果控制论胜出,今天的技术和商业话语体系将完全不同。即使这样,“赛博”(cyber)还是在数字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暗含控制论精髓的强化学习甚至比当时胜出的符号和逻辑主义还要火爆。本书细致还原了机器智能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始于战争,归于战争,期间“控制和反馈”延展到了从数字空间到原子世界的每一个决策中。要补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必读这本书。
——吴甘沙,驭势科技CEO
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世界观是由科学家主导的。维纳无疑是引领自动化领域与人工智能方法论的一代宗师,在《控制论》发表70年之际,回溯控制论思想对计算机技术、战争指挥与控制理论的影响,意义尤其重大。在人、机器与精神三者的关系层面,《机器崛起》一书进行了追问。人控制机器—机器控制人—精神控制机器,是否能形成zui终的逻辑闭环,还有待科学界与思想界的继续探索。期待中国在21世纪也能出现维纳这样不朽的思想者。
——杨静,新智元创始人
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了战争机器、计算机网络、社会媒体、无所不在的监视器和虚拟现实。50年来,相同的人和同样的思想穿梭在由“cyber”这一词根联合起来的新发明中,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和控制论(cybernetics)。阅读这段惊人的历史,你会顿悟并发出惊叹:“啊!原来是这样!”
——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人、《技术想要什么》和《必然》的作者
《机器崛起》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控制论历史,也是由类似于维纳的梦想家们谱写的历史。是维纳,首先设想了能够复制人类思维能力之机器的潜力和危险。
——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的作者
《机器崛起》不仅是一段有着深刻见解的控制论历史,同时也是一段与20世纪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同行的迷人旅程,这些思想家们,包括科技巨头、古怪的数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和反主流文化大使,塑造了我们理解机器和我们自身的方式。
——彼得·沃伦·辛格,美国现代战争专家
有时重要的事情总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至少这是我自《机器崛起》一书中获得的领悟。托马斯·瑞德的这本书巧妙融合了作家之艺术性、历史学家之严谨性以及哲学家之敏感性。《机器崛起》揭露了“赛博事物”如何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生活之方方面面产生真正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一场思维盛宴。
——迈克尔·海登,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原负责人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将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罗伯特·李,前美国空军赛博战作战人员
托马斯·瑞德引人入胜地为我们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控制论这一关于机器的理论是如何在半个世纪后开始煽动无政府主义和战争的。现在,感谢他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有史以来我们阅读到了有关“月光谜案”(国家之间首次大型网络攻击)的真实情况。本书为历史学家和记者们设定了一种新的叙事标准。
——大卫·欧蒙德爵士,英国政府前安全和情报协调专员、“月光谜案”袭击发生时恰任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局主任
《机器崛起》一书极富原创性,行文引人入胜且话题深刻热门。这本书是关于我们对机器人和计算机的希望及恐惧之情的重现。托马斯·瑞德以一种出人意料但又平易近人的方式巧妙地将技术创新、社会变革及大众文化编织在了一起。
——戈登·柯雷拉,英国广播公司(BBC)安全事务记者、《拦截》的作者
技术既明确又超出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它会变形并脱离我们的控制。托马斯·瑞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技术神话交织塑造的迷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与机器的关系以及通过机器维持的关系,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也造就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在机器时代人类的恐惧和梦幻境地中,很难找到一本更好的书来作为我们的向导。
——汤姆·查特菲尔德,《活出这本书》的作者
本书观点独特新颖,包含了才华横溢的思考者与才华平平的思考者(他们通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也偶尔能正确地预知未来)如何看待机器与人类日渐紧密的融合……叙述精湛。
——《柯克斯书评》
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扇自动玻璃门般优雅地打开……一本有思想、给人以启迪的书……一部糅合了历史学、媒介分析学、政治学、军事工程学以及语源学的著作……在《机器崛起》一书中,瑞德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描述入微而又令人惊叹的控制论科学发展的历史。
——布鲁斯·斯特林,《新科学家》杂志
瑞德的书为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科技发展的交叉路口提供了一段有用的历史和一个良好的机会。
——泽耐普·塔菲克西,《纽约时报》
【书单推荐】1.2017年6月 百道好书榜·新知类
2.凯文·凯利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
3.孙优贤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4.桂卫华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5.“新智囊”2017年6月经管图书价值榜
6.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财经类)
7.《中欧商业评论》杂志2017年8月经管图书榜(28)
8.杨静 新智元创始人
9.郑渝川2017年6月书单
10.吴甘沙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CEO
11.《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书评(2017年06月16日)
更多……
- 热书快递(最新上榜图书)
- 热书自选(最有个性榜单)
- 推荐专题(精选热门图书)
- 热书搜索(我有我的目标)
- 最新评论(TA们都在说..)
- 主题领域(领域分类浏览)
- 马列毛邓[1145]
- 哲学、宗教[6248]
- 社会科学总论[3468]
- 政治、法律[7679]
- 军事[460]
- 军事理论[24]
- 世界军事[71]
- 中国军事[109]
- 亚洲各国军事[13]
- 欧洲各国军事[17]
- 美洲各国军事[14]
-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130]
- 军事技术[81]
-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1]
- 经济[9786]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3891]
- 语言、文字[9930]
- 文学[31371]
- 艺术[7859]
- 历史、地理[6437]
- 自然科学总论[540]
- 自科理论与方法论[269]
- 科现状及发展[37]
- 自科机构、团体、会议[2]
- 自科研究方法[12]
- 自科教育与普及[102]
- 自科丛书、文集、报刊[9]
- 自科参考工具书[3]
- 自科科学调查、考察[12]
-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14]
- 系统科学[80]
- 数理科学和化学[6616]
- 天文学、地球科学[891]
- 生物科学[2503]
- 医药、卫生[6412]
- 农业科学[1497]
- 工业技术[20854]
- 交通运输[902]
- 航空、航天[303]
-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18]
- 航空[224]
- 航天(宇宙航行)[60]
- 航空、航天医学[1]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768]
- 综合性图书[329]
- 丛书[103]
- 辞典[15]
-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104]
- 年鉴、年刊[2]
-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12]
-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93]
- 热书分布(我有我的选择)
- 图书导读
- 开放利用
- 使用说明
-
. 点击封面或书名,看图书详情、评论留言、热榜来源、简介与推荐等信息。
. 若该书本馆有纸本,点击“××馆藏”查看该馆馆藏情况。
. 在“图书详情”页面,点击“热榜来源”下的日期,能直接访问来源网站的图书详情。